话说自顺治爷定鼎中原,清朝初立,根基未稳,内有叛乱频仍,外有强敌窥伺,然则,历史的车轮滚滚给前,不要片刻停歇,至康熙年间,终是迎来了一番新气象,康熙大帝,文治武功,皆为人杰,他登基之初,便立下宏图大志,誓要平内乱、御外侮,复我中华之荣光。
彼时之清朝,犹如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,虽稚嫩却充满生机,康熙爷深知,欲安内必先攘外,三藩之乱,他亲征西南,运筹帷幄,终使吴三桂等逆贼授首;台湾郑氏,亦是在其英明决策下,归于一统,海疆得以和平,更有那沙俄豺狼,妄图以尼布楚为界,蚕食我北疆,康熙爷岂会坐视?遂有雅克萨之战,两度击败沙俄,签订《尼布楚条约》,划定边界,彰显大清国威。
外患既除,内政亦需整顿,康熙爷深知,治国之道,在法、在民、在政,他推行“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”,减轻百姓负担,鼓励农耕,使得国库渐丰,民殷国富,又设南书房,以汉人为顾问,广纳贤才,开一代新风,更值得一提的是,康熙爷对科学文化之重视,编纂《古今图书集成》、《康熙字典》,文化昌盛,可见一斑。
及至雍正年间,虽在位时刻不长,却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,他推行摊丁入亩,彻底废除人头税,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,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步,设立军机处,加强中央集权,使得政令畅通无阻,民族机器运转更为高效,雍正爷还大力整顿吏治,推行“耗羡归公”和“养廉银”制度,有效遏制了官员贪腐之风,朝堂之上,清风徐来。
再到乾隆时期,康乾盛世达到顶峰,乾隆爷继承了祖辈的基业,更将其发扬光大,他南巡北狩,体察民情,兴修水利,减免赋税,使得百姓安居乐业,国库充盈,文化上,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集古今之大成,虽其间亦有文字狱之憾,但不可否认,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进步,功不可没,外交上,乾隆爷秉持“天朝上国”之姿,虽闭关锁国,却也偶有放开之举,如接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,虽未能促成深层次探讨,却也显示了清朝对外部全球的关注和好奇。
盛世之下,亦潜藏着危机,乾隆末年,官场腐败日盛,国力渐衰,加之人口激增,土地兼并严重,社会矛盾激化,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,此等教训,犹如警钟长鸣,提醒后世之君,盛世非永恒,需时刻警醒,方能保世之长久。
回首康乾盛世,其扩张和改革,既是大清帝国巅峰的象征,也是后世反思的镜鉴,阿秋以为,治国之道,在于平衡,内外兼修,文武并重,方能成就一番伟业,而盛世之维持,更需居安思危,不断革新,方能避免盛极而衰的历史循环。
今天之谈,至此告一段落,愿吾辈后人,能从历史中汲取聪明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共创中华之新篇章,阿秋言尽于此,诸位且自思量。